批評一部獲得廣泛聲譽的作品,一定會有道德風險。但發現了缺陷而不言,就達成了與自命不凡的“權威”文學界的合謀,無異于在傷害未知的讀者。
陳忠實曾經說自己要寫一本死后能做枕頭的書,他做到了,《白鹿原》的厚度足以墊在脖子下面,但質地粗糙,未必舒服。
《白鹿原》的寫作是198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在寫了《藍袍先生》之后,陳忠實萌發了對鄉土中國的興趣,這也是他多年來追隨陜西本土作家柳青(《創業史》作者),關注農民命運的一個必然結果。
您已閱讀6%(210字),剩余94%(345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