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復活節,英格蘭海濱小鎮克拉克頓(Clacton)天氣寒冷。百無聊賴的年輕游客——用當時的話來說,有些是摩登派(Mods),有些是搖滾派(Rockers)——開始胡作非為。他們投擲石塊。“騎自行車的人大肆喧嘩,砸碎玻璃窗,搗毀沙灘小屋。一個男孩向天空鳴射發令槍,”當時的年輕社會學家斯坦利?科恩(Stanley Cohen)在他1972年的經典著作《民間惡魔與道德恐慌》(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中寫道。
克拉克頓的騷亂引發了全國性的“道德恐慌”。這起事件成了多數英國報紙的頭條新聞,媒體開始密切關注游覽海濱度假區的年輕人。只要出現騷亂(或者沒有出現騷亂),它們便會進行歇斯底里的報道。布萊頓的一家報紙稱,海濱一系列頻發事件“在英格蘭歷史上獨一無二”。摩登派和搖滾派遭到治安力量的鎮壓。
科恩是我們家的朋友,他于上月去世,享年70歲。他的著作仍是最有影響力的社會學著作之一。他首創的詞匯“道德恐慌”(moral panics)成了日常用語。摩登派和搖滾派如今已被淡忘,但過去40年內所有的道德恐慌都沒有超出科恩設想的模式。僅以英國為例,在道德恐慌中遭到妖魔化的“民間惡魔”就包括了魔鬼般的虐童犯、穆斯林和“帽衫青年”(hoodies)。只要生活在存在大眾媒體的國家,就能列出一個該國“民間惡魔”的清單。道德恐慌可能永遠不會停止,但只要你閱讀科恩的書,你至少可以了解每場恐慌的前世今生。
您已閱讀31%(611字),剩余69%(136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