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宏觀經濟比較困難,不禁想翻翻歷史理理頭緒。畢竟,經濟分析是經驗科學,多少會有點啟發的。不過,中國的歷史經驗其實很少,畢竟改革開放只有30多年,嚴重的經濟低迷只有1989-1990、1998-2001兩次。當時的悲觀情緒比現在要嚴重得多,但是兩次都成功渡過難關。當然,經驗都是個案,每個個案都不同的,一兩次成功并不能說明很多問題,也不應放松警惕。
再找歷史經驗的話,就要放眼國外了,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一個值得回首的案例。中國與新加坡、香港、臺灣、韓國等東亞、東南亞國家在很多方面有相近之處,可借鑒之處較多。當然,四小龍是小經濟體,借鑒作用可能有限,不過有經驗總要看一看,聊勝于無吧。
關于亞洲金融危機的討論,因為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的一個廣為人知的預言而更加有趣。1994年,克魯格曼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志發表題為《神秘的亞洲奇跡》(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的文章,分析亞洲四小龍的增長因素,發現東亞國家的經濟增長靠的主要是要素投入的增加,也就是高勞動參與、高儲蓄、高投資,而非技術進步。因為要素投入總有限度,而且邊際產出遞減,在這一證據基礎上,克魯格曼做出了“亞洲無奇跡”的著名論斷,并預言“亞洲奇跡”難以持續。
您已閱讀19%(563字),剩余81%(242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