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理財產品火爆發展的一年。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估算,2011年中理財產品的總量大約在3.57萬億元左右。而到2012年三季度底,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估算,中國理財產品的規模已經擴大到八至九萬億元,幾乎占到銀行體系存款總量的10%。
從理財產品產生之日起,對其利弊就一直眾說紛紜。支持的一方認為理財產品的出現是金融改革和利率自由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尤其在存款利率仍然受到管制的情況下,理財產品提供了新的更加反映市場資金供求關系的資金價格。從某種意義上,中國理財產品的產生與美國當年大額定期存單(CD)的出現有些類似。美國CD市場也是當年美國銀行為了規避Q條例利率管制而采取的一種金融創新產品。
而反對的一方認為理財產品的風險控制存在很大缺陷。最為代表性的是不久前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先生的觀點,認為目前銀行發行的“資金池”運作的理財產品由于期限錯配,需要“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本質上是“龐氏騙局”。
您已閱讀17%(401字),剩余83%(195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