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最近在提到經濟增長時,強調“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 中國高層領導人關于經濟增長的最新說法,讓人再次反思一些重大問題:經濟增長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增長?
經濟增長不實在,表明經濟增長的好處沒有讓更多的普通百姓享受到,是不中用的“花架子”式的增長;而經濟增長的“水分”要么源于統計數字的摻雜使假,要么是這種增長并非合意的增長,如環境污染的治理費用就會被納入到GDP的統計數字中。增長的合意與否是從普通百姓角度來衡量的,百姓寧愿不要這種骯臟的GDP,也不愿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污染和損害。
其實,摻有水分的經濟增長不過是中國官場“假大空”現象的必然結果,這在各個領域都有反映。以統計工作為例,一些地方官員為謀取個人和部門的利益,有時會膽大妄為,肆無忌憚地對統計數字弄虛作假。當然,較為隱秘的還是通過舉辦各類大型公共項目來推動經濟增長,這些工程有不少屬于典型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此類直接或間接向GDP數字注水的項目,雖然能夠表現為經濟的高增長,但卻與民生關系不大。因為當領導的意志和政績被高舉時,對百姓有益的“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便被擱置了。從民生的角度看,這些面子工程是不可能有效益的,更無質量可言。
您已閱讀19%(544字),剩余81%(236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