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李克強以常委排名第二的地位入列,宣告了“習李”時代的到來。
此時,正值中國社會迫近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的關鍵時刻。過去30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GDP規模躍居世界第二。然而,以低成本、強勢政府主導為核心特征的中國經濟模式,也積累了巨大的社會風險:地方政府“公司化”,陷入GDP崇拜綜合癥不能自拔,法治不斷給經濟發展讓路,導致日趨嚴重的污染危機、食品安全危機。在市場經濟規模不斷壯大的同時,由于政府保留了大量審批權,加之權力制衡的缺位和透明度的缺乏,“半管制半市場”的狀態成了權力尋租的樂園。根據王小魯的測算,2008年灰色收入高達5.4萬億,占GDP的17%。房叔、表叔的此起彼伏,以案例的方式生動驗證了腐敗問題的嚴重性。
趨于失控的腐敗、舊的經濟增長驅動力衰減、政府公信力危機,構成了危險的組合。而烏坎、啟東、寧波、大連、什坊等地的群體性事件,則凸顯了社會穩定的隱憂。吳敬璉先生告誡說: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矛盾幾乎到了臨界點。這并非危言聳聽。其實,鄧小平早在1993年在與弟弟鄧墾的談話中就憂慮地指出:“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F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保ā多囆∑侥曜V》下卷第1364頁)
您已閱讀25%(570字),剩余75%(169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