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六年內規模增長一倍,并且未來八年很可能延續當前增速的中國市場,哪家銀行不想從中分一杯羹呢?這正是吸引300家多外資銀行來華開展業務的原因之一。但這些外資銀行也必須找出在華市場份額小以及盈利能力差的原因。
自2006年以來,中國批發銀行業務的收入規模增長了一倍,達到1.9萬億元人民幣。但奧緯咨詢(Oliver Wyman)指出,外資銀行在中國國內投資銀行、證券交易以及公司信貸領域所占的份額不足十分之一,并且其市場份額長期停滯不前。這種情形與銀行的樂觀情緒形成了鮮明對比,包括摩根大通(JPMorgan)、澳新銀行(ANZ)以及新加坡星展銀行(DBS)在內的金融機構今年都向其在華業務投入了大筆資金。普華永道(PwC)今夏對40家銀行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銀行預計2012年其在華業務收入增幅將達到20%以上,預計2015年收入將實現同等增幅度的銀行比例更高。但奧緯咨詢指出,外資銀行在華業務利潤則沒有如此可觀,除非它們能夠降低收入增長所投入的成本。成本費用占到了外資銀行業務平臺收入的三分之二,而國內銀行則僅為五分之二。外資銀行證券部門90%的收入被用于填補成本費用,是國內同業成本收入比的兩倍。
在亞洲的金融中心有很多關于銀行家走遍中國各地、提供大量咨詢服務卻不要求報酬的故事。的確,建立客戶關系需要時間。但是時候在討好客戶和賺錢之間設定成本收益目標了。在華業務部門可能會辯解稱,在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占據一席之地對于一家全球化銀行來說至關重要。但很多曾被認為是頗為關鍵的業務條線——例如信用衍生品或者投資銀行——在華的發展情況并未達到預期。中國經濟正處于快速增長期,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家銀行都能以同樣的速度提升自己的業務規模或者利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