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在英國長大,當時我最喜歡的書籍之一是《草原小屋》(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該書講述了一個關于19世紀美國拓荒者家庭的故事,很有代表性。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不僅僅是因為其中包含了極具震撼力的人物戲劇沖突,同樣令人著迷還有:當暴風雪、颶風和洪水席卷那片廣闊的天地時,拓荒者不懈地與自然環境作斗爭的情節。
上周,當颶風桑迪(Hurricane Sandy)襲來時,我和兩個女兒留在紐約“固守”,當時我產生了一種離奇的似曾相識感。大多數時候,紐約喜歡將自己展現為地球上最發達的地方之一。在這里,幾乎任何事物都可通過電腦買到或體驗到。這是一座創出“宇宙主宰者”一詞的城市,這里的每個人都喜歡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但在桑迪席卷紐約的短短數日里,早先的那種“大草原上的拓荒者”心態又重新降臨在這座城市。人們急切地涌入商店囤積食物,搜尋那些在烤箱不能使的情況下能吃的食品。我和女兒們認真地給浴缸裝滿了水,以防供水中斷;我們還搜集了手電筒,以防停電。對我的女兒們來說,這是一次實實在在的文化沖擊。她們成長于網絡時代,任何東西都可神奇地通過Ocado或FreshDirect等網站在線訂購。這是她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商店貨架上的面包、蠟燭和手電筒被一掃而空。因此,我們購買了生日蠟燭以及萬圣節用的熒光棒,如果停電可用它們驅散黑暗,我們還聊起了“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外婆”。
您已閱讀36%(594字),剩余64%(107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