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文化評論家陳丹青在FT中文網2012年度高峰論壇上談了自己對人才的獨特看法。他指出,中國遍地是人才,更重要的課題是怎么選拔人才?過去的六十年,是中國對人才高度控制的六十年,三十年前,很多人才被摧毀。這三十年來,情況有所改變,不少人才出現了,走到世界上去了。但89年后的23年來,中國大學做的最主要工作是控制學生,而且非常成功地控制住了。他指出,現在你再讓大學生們像89年前那樣暢所欲言,已經很少有大學生感興趣了。而這些大學生本來就是人才。
陳丹青提到自己曾經想招一名他以為最好的藝術專業的大學生入清華大學,但只是因為政治和英語各差一分而無法入學。后來這名同學輕松考入英國一家大學藝術專業的研究生,而且并沒有因為英語問題受到任何阻礙。如今她的畫已經被英國肖像博物館收藏了。陳丹青認為,她的經歷很能反映中國人才面臨的問題。
“人才就是一個國家的品牌,就像莎士比亞之于英國,達芬奇之于意大利一樣,”陳丹青說。但在他接觸的西方人眼里,中國被分割成兩個時代,一個是古典中國,有許多為世界所熟知的人才名片。但現代中國,只有毛澤東一張。他遺憾地提到:“我在清華任教的時候,發現校園里很少有趙元任、陳寅恪、王國維等人的痕跡。當時我跑遍了清華園,注意到很少有學生注意到這些人跟清華的關系,也沒有人真正在意。只有在談到清華的歷史時,這些人才被當作點綴被提及。”
您已閱讀92%(571字),剩余8%(4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