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在中國全球化進程中意義非同尋常,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國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中國的人才困境又在哪里?11月2日,在FT中文網主辦的英國《金融時報》2012年度高峰論壇上,與會嘉賓就“中國的人才和品牌困境”各抒己見。
南開大學校長龔克指出,現在中國的大學大多以學科建設為中心,比的是課題與論文,而沒有以育人為中心。但教育的本質,應該是為學生服務的,這一點似乎被忽視了。此外,中國大學教育還沒有逃脫把人的培養變得工具化的窠臼,注重教授專業知識,屬于工具性教育。以后大學應該從傳授知識轉變成傳授全面的素質上來。此外,龔克認為,在大學去行政化的過程中,光強調大學是個學術單位是不夠的,而是要把育人的使命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中國大學教育習慣性地把大學生放在“受教育者”的被動地位上,這對大學生的發展是不利的。龔克說:“我有位同行說,大學教育‘不是灌溉一棵樹,而是應該點燃一團火’,我很認同這句話?!?/p>
環球雅思創始人張永琪補充說,過去十年,中國出國留學生的趨勢呈現年齡越來越小,數量越來越多的趨勢,每年人數增幅在35%以上。而且中國留學生對西方學校越來越挑剔,從對澳洲的學校也感興趣轉到只對美國、英國的大學,而且是名校感興趣。張永琪指出,中國對人才的詮釋和定義需要擴展,不能再只盯著第一名,而是應該對有各種特長和潛力的人都重視起來。
您已閱讀76%(568字),剩余24%(17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