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有許多文章評論我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看法,以及我倡議的新結構經濟學。對此,我個人深表歡迎,因為,真理只有在不斷的討論中才能辯駁清楚。不過,有不少質疑屬于斷句取意或望文生義,并未仔細了解我的論述或著作。劉海影先生在FT中文網上的評論《追問增長根源:也談林毅夫假說》就是一個例子。
首先,我近日強調,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必須以投資為主體,但我并未如劉先生所斷定那樣,強調以“政府”投資為主體。就像現在不少強調中國應該以消費來拉動增長的學者并未強調要以政府消費來拉動一樣。
其次,我強調政府必須在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中發揮因勢利導的作用以克服外部性和協調的問題,但我并未如劉文所斷定的那樣,把政府在產業升級中“歌頌為主角”。實際上在新結構經濟學的“增長甄別與因勢利導”框架中產業升級選擇的第二、三、四步是正如劉文所認為的“由無數微渺的個體、企業在為自身福利而不計血汗代價的冒險犯難、拼死努力中來決定的”。但是,正是由于這些無數微渺的企業無法解決基礎設施、金融、法制等影響交易費用的企業外部環境的改善,因此,新結構經濟學認為政府需要發揮因勢利導的作用來協調解決這些問題,提高這些無數微渺的個體、企業成功的概率。
您已閱讀33%(505字),剩余67%(102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