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16年前,我作為上海的東道主與一批來自瑞士、法國以及中國大陸與香港地區的鐘表人有過一次很有意思的飯局,就是在那里最早聽到所謂的“煎雞蛋效應”理論——中國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市場,開拓這樣的市場就像是在煎一個早餐雞蛋一樣,即便是最早煎熟的地方已經有點焦黃了,其內部還是半生的狀態。因此,如果要讓中國這個大市場完全開發成熟,即便是考慮到加速度發展的因素,至少也需要花上50年甚至100年。這些年來,不斷有做鐘表銷售的人說出類似的比喻,還有人進一步發揮說:俄羅斯、巴西市場太小,一煎就熟。印度市場太窮,一時還煎不透。因此以后的20年或者更長時間要依靠中國來支撐整個世界表市。至少從中國眼下的火熱程度上看,所謂“煎雞蛋效應”理論確實正在一步步地邁向現實。
按照這樣的理論推導,15、16年前應該是打蛋入鍋的起步階段自不待言,那么目前的中國表市已經發展到什么階段了呢?當然是熱油后小火慢煎的最好階段。私下里有行內人士直言不諱地指出:你可以隨意選擇控制火候將雞蛋煎得偏熟或者偏生。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市場的各種營銷與宣傳手段都在全球領先:至少到今天為止加入買表與藏表行列的人都是先行者,只要能夠加入其中,他們有可能能夠從大批蜂擁跟進的后到者那里謀取到好處,也能夠在心理上產生極大的優越感,成為某些人群的“意見領袖”。作為這一時期中國市場的最大特征,就是那些往往對于手表所知不多的“意見領袖”們對于設計的微妙變化與機械的細微不同往往沒有特別深入的研究,很容易受廠家與商家宣傳的引導。于是讓中國的表市成為了可以任意添加作料的“新潮花式煎雞蛋”——各種最激進的口味都可以到中國來一試身手,而且也往往有著不錯的效果。
不過,國際金融危機的突然爆發讓事情有了一些變化,去看了這幾年的巴塞爾與日內瓦表展的人們不難直接感受到:近來的主題就是保守加上“中國風格”——保守是指在機械功能與材料上遵循傳統少有創新,而中國風格則是外觀設計以精致均衡為主以迎合大多數人習慣的傳統審美。對此有德國評論家在贊揚了手表終于開始返璞歸真,摒棄了眩人耳目的花招之后也拖了一個尾巴——本來,電子石英技術的成熟就幾乎在上世紀70年代終結傳統的機械制表業的生命,如今死而復生的高檔制表業或許會在金融危機與商業利潤引導下,將自己的生命力完全依托在“復制傳統”上,有將靈感消耗殆盡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