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中國一些城市掀起了一波反日浪潮。這些披著“愛國”外衣的街頭抗議很快變了味,出現了打砸搶燒等暴力活動。表面上看,這些抗議活動的導火索是由于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引起,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側面。
冷靜地反思一下,中日關系最近的直轉其下以及各地的暴力事件可以給我們兩個方面的啟示:一是,此次外交挫折表明中國的對外政策出了問題,反映出我們解決領土爭端思維模式的失靈。因為,如果中國事先制訂出有效的對外政策,那么,不僅可遏制日本的購島鬧劇,而且國內也不會出現由此引發的抗議活動。二是,暴力事件揭示出中國國民素質存在的缺陷,我們品嘗到了官方宣傳機器釀制的苦果,因為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發作了,原本是對外的抗議到頭來演變成自己人傷害自己人的又一出鬧劇??梢哉f,無論是此次外交失利,還是打砸搶燒,大都可歸結為內部政策的失敗。
上述一系列事件讓人們想到幾十年前國共兩黨圍繞“攘外安內”的爭論。從很大程度上看,“攘外”和“安內”好比雞與雞蛋哪個更重要一樣,難以達成共識。不過,對于這一次的反日風潮,我們可以做如此推理:街頭抗議和打砸搶燒表明“內”不安,如果事先把“攘外”這件事情做到位,那么,內部能不安嗎?換句話說,此次抗議活動以及隨后暴力事件的導火索均源于內部政策措施的不當。
您已閱讀15%(529字),剩余85%(296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