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正在國際明星舞臺展開旋風般的“巡演”,最新一站是臺灣。從現在起,臺灣的銀行將能夠清算以“紅背票”(redback,此處代指人民幣)計價的交易,這讓臺北成為又一個離岸人民幣中心,就像香港那樣。新加坡和倫敦正在爭相成為下一個離岸人民幣中心,而中國已坐穩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位子;考慮到這兩點,是不是我們遲早會看到,全球很大一塊貿易將以人民幣結算,各國央行的外匯儲備將有相當大一部分為人民幣資產?
不會那么快。“人民幣國際化”(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renminbi,在豪華晚宴的閑談中,從來沒有哪個如此重要的詞這么難發音)既有現實的成分,也有炒作的成分。我們最好回顧一下歷史。在1925年左右美元取代英鎊成為最主要的國際貨幣時,美國已占據全球最大經濟體的交椅長達40多年。即便如此,美元也只是在一戰和歐洲貿易受到巨大破壞后才鞏固了其地位。誠然,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在飛速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的確有可能以類似速度發展。但我們仍有理由懷疑,人民幣還未做好準備,還不能成為像美元甚至歐元那樣的全球貨幣。
表面看來,人民幣國際化已取得顯著的進展。自這項進程于2009年啟動以來,香港離岸人民幣存款從無到有,目前占到該地區銀行存款總額的9.5%。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額占中國貿易總額的比例,已從2010年的2%升至2011年的9%。“點心債券”(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的發行已經提速。發行這類債券的有卡特彼勒(Caterpillar)、麥當勞(McDonald’s)和樂購(Tesco)以及包括匯豐(HSBC)在內的多家銀行。在國家層面上,中國已與從阿根廷到新西蘭的十多個國家建立了人民幣流動性互換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