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評是時下專業手表媒體的一種最新流行——技術派人士列舉一大堆表格與數據猶如寫科學論文一般自不待言,文化派人士也不免在分析品牌歷史、評價做工裝飾之余探討一番從基礎機芯到黃金套筒的具體功能,技術色彩日益濃厚。與10多年前相比,如今不僅是專業的媒體人越來越精通手表技術,就連表迷也對于手表的技術資料越來越熟悉,以往的經驗性主觀總結也因此有被更加客觀的測試數據所取代的趨勢。然而,是否真的需要這樣細致入微的技術測試,或者說技術測試結果真的能夠決定人們對于某款手表的評價,進而左右人們購買手表的決定嗎?顯然,如今無論是行家還是資深表迷都還遠遠沒有技術化到這樣的地步,真正能夠花時間讀大量測試報告而且能夠讀懂的人實在少之又少,越是詳細深入的測試就越需要有專業或者準專業人士去解讀它們并且推動其二次傳播。
大約17或18年前,在一個表業同人的飯局上,坐在我身邊的昆侖表(CORUM)總裁Bannwart突然隔著我向坐在另一邊的寶璣表(BREGUET)董事長Bodet發問:“為什么同樣型號的萊瑪尼亞機芯,你們的萬年歷可以造得這樣薄,而我們的這么厚,可以轉賣一些機芯給我們嗎?” Bodet當時裝作沒有聽清楚他的問題,事后私下里告訴我萊瑪尼亞為寶璣提供的機芯或者機芯散件都是特別制造的,別人誰都不可能買到,再經過寶璣工匠的改造,無論是厚薄、運行精確度與美觀程度當然都超過別人很多。從這時起,我突然意識到同樣的機芯,做工可能完全不同,其視覺效果與運行結果也可能完全不一樣,尤其是使用ETA2892、7750這樣的經典“大路貨”機芯,不同廠家的產品甚至可以用天壤之別來形容。
正是從這一點出發,我才開始越來越專注于讀各種關于手表的技術測試報告,漸漸地受到其影響,無形之中自己的文章也充斥著技術化的色彩。不過,對于非技術出身的本人來說,為什么要做這么多雷同的固定項目測試,而在一些關鍵之處卻無法測試一直是困擾我的大問題。對于真正關心細節的玩家來說,現有的許多測試都難以滿足人們的要求。以潛水表為例,其它有關美觀甚至舒適度的測試項目根本不算重要,就是必須不斷地測試其在各種情況下的防水性能,尤其對于那些有著氦氣閥或者記時等附加功能的手表,也應該在它們各自標明的潛水深度上對其氣閥或者記時系統進行測試,遺憾的是,直到今天這些非常規的測試依然十分少見。而如果是防磁手表則首先應該在強磁場下進行測試,看一看在偶爾才存在的超強磁場下該表會如何表現。這似乎比測試潛水表更加困難,需要尋找一臺醫用核磁共振儀等的幫助,方能夠解決。顯然,這些變化多端的測試要求都讓單純的手表技術專家感覺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