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女士不久前在《金融時報》中文網上發表了《反智的人口增長理論可以休矣》一文,對近年來民間反計劃生育的人口理論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在我看來,其最有力量的論點是:“如果按照1.2%的人口出生率(2010年的水平)計算,20年后中國的人口增長將達到16.5億;一旦增長率恢復至2.3%(1990年前后的水平),那么20年后中國的人口將達到20.485億,到那時,中國恐怕得率先移居到火星尋找資源空間了?!彼@種只提出生率不提死亡率的計算,當然對人口增長率有夸大之嫌。這方面的是非,還是請專家們來澄清。不過,但她至少提出了中國的生態是否能承載過多人口這一問題。這是所有批評計劃生育的人都必須面對的??上?,她文章的結尾未免畫蛇添足:“從中國的未來,從中國種群的未來出發,從有尊嚴的生活角度出發,優生優育包括計劃生育必須實行。我們不能指望美國那些生活在人口稀少的州、對中國人口問題無關痛癢、主張放開生育的人。”
既然葉女士最后把文章落實到如此個人的層面,我也不妨自我“八卦”一下,希望幫助大家擺脫這樣的個人意氣,以平心靜氣地分享對中國人口問題的看法。我自己長年生活在美國,雖然不是“生活在人口稀少的州”。大概七八年前,我在中國的《南方周末》發表了一整版的“新人口論”,提出人口過??峙虏皇俏磥碇袊媾R的主要挑戰;更大的挑戰,也許是計劃生育所帶來的人口老化。在此之前,我一直堅奉計劃生育之必要,到了美國更是如此,那時我認為:中國的人口如果能降低到二億,就能大致享受美國的生態!象許多在海外的中國人一樣,我覺得美國人對中國計劃生育的攻擊太離譜兒。當然,我這里指的不是一些駭人聽聞的具體措施,而是計劃生育理念本身。
但是,2002年聯合國的人口報告,修正了傳統的人口預測,揭示出世界人口有可能萎縮,人口老化成為新的挑戰。美國學者也隨之發表了一系列研究,如Phillip Longman的《空空的搖籃:出生率下降是如何威脅世界的繁榮以及我們如何應對》(The Empty Cradle: How Falling Birthrates Threaten World Prosperity and What to Do about It)和Ben J. Wattenberg的《更少:人口下降的新人口學是如何塑造我們的未來的》(Fewer: How the New Demography of Depopulation Will Shape Our Future),還有Nicholas Eberstadt在2003年的《2003-2004戰略亞洲:脆弱與危機》(Strategic Asia 2003-2004: Fragility and Crisis)上發表的論文:《人口趨勢:亞洲人口趨勢的戰略意義》(Demographic Trends: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Asian Demographic Trends)。通過對這些研究的閱讀,我意識到人口老化是一個在中國一直被忽視的問題,對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命運都有著重大影響。這就是我寫“新人口論”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