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圣火在倫敦上空被點燃后,美國各路媒體關于開幕式的總結性報道旋即紛至沓來。《奧運開幕,倫敦沸騰了》、《一個上演五環開幕的馬戲團》、《滑稽和不害羞的大不列顛開幕式》……由于是相鄰的兩屆奧運,北京奧運被有意無意地作為參照提及。在眾多西方媒體人眼中,投入巨大、無比奢侈亦無與倫比的京奧開幕式已成為一座當下無法逾越的高峰。美國《華盛頓郵報》一篇題為“更符合人的尺度的奧運在倫敦上演(In London, Olympic Games are being staged on a more human scale)”的報道更是直接將兩次開幕式進行平行比較。通過羅列事實:2008名如機械般整齊劃一的鼓手與田園寫意的一群綿羊、三頭牛和十只水鴨;雄渾輝煌的“鳥巢”和簡陋且可拆卸的“倫敦碗”……文章強調面對上一屆的輝煌,大不列顛無意也無力超越,他們就是踏實地呈現平實卻更為純粹的奧運開幕式。
《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則以為;帶著羊群、布魯內爾、憨豆先生、伏地魔、披頭士樂隊、煙囪、表征全民醫保的病童和病床、跳傘登陸的女皇等一系列意象,這一滑稽、離奇、古怪、喜慶、精彩的開幕式極力向世界吐露一種后帝國時代自我認同的平靜探尋。這既非對過往“日不落”的懷舊,亦非對光明未來的憧憬,而是以大智若愚般的嬉笑怒罵平和地呈現無法量度的百年巨變。同時,文章認為開幕式也淋漓盡致地折射出強烈的大不列顛性格------無政府主義和超凡的自嘲能力——高聳的煙囪和污染、婦女和黑人民權運動、1936年失業大游行……不留情面的自我展示讓“我是誰”的答案越發明晰。而且,他們似乎也在向世界昭示:“我們或許無法永遠是你的那杯茶,但無可否認的是你卻往往會熟知或喜愛我們的文化。(來自《華盛頓郵報》的另一篇評論)”
另一方面,不少報道也會聯系到一些負面因素。有文章稱在一片關于公共開支過大的指責聲中,場內從演員到觀眾的狂躁和興奮是如此的不真實,大家都在吹制一個完全不屬于大不列顛的“興奮”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