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量發售如今已經成為中國商家促銷的最有力手段。深夜偶爾轉到中國各地都有的電視購物頻道,每次都是同樣這幾個男女播音員,每次都是不斷用中高速的標準“推銷”語調,大力宣傳產地模糊的“世界名表”,幾乎無一例外地聲明限量發售666件、999件,還都附有生產銷售機構提供的不止一種證書,想來生意應該不錯。有道是物以稀為貴,買家的心理當然是這些限量發售的東西既可以用,也可以藏,稍貴一點也無妨。然而,我總是搞不明白如果真的“心動不如趕快行動”買下了這些手表,萬一真的不想收藏了,少則上千多則3千、5千的東西打一折能不能出手。
其實,對于一件真正高端的奢侈品而言,即便真的是產量稀少,也不會如此大驚小怪地自我吹噓。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最為“頂級”的高檔消費品(不僅僅是高檔手表)雖然有不少產量極為稀少的產品品種,但都不太十分強調限量制造。尤其是歷史悠久的品牌,那些出現在拍賣場上的古董貨有三五款類似的就必須在拍賣目錄上特別指出了,獨一無二的款式也實在是非常多見。記得20多年前當寶璣來中國探路之初,曾經建議公司方面宣傳自己的產品是限量發售。但時任寶璣董事長的博代(FRANCOIS BODET)立刻表示不同意這樣做,他認為寶璣年產手表不超過5000只,而公司產品的款式之多在20種以上,所以同樣款式的寶璣手表年產超過300只就算多的了,何必要夸夸其談地去說什么限量。其實他的思維反映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所有大牌表廠的想法,對于年產一萬或者更少的表款來說,即便是標上一個“限量200”或者“限量300”,其實也只是反映出工廠真正的制造能力,要想生產多達1000只手表如果不粗制濫造是不可能的事。直到今天,那些懂行的手表收藏家看到令自己眼睛發光的“好貨”,自然能夠估計出其珍稀的程度,并不需要表殼背后的特殊編號來提醒。看看如今所有大拍賣行的記錄,那些限量產品、尤其是編號數字“吉利”的品種往往會在香港與東京、新加坡拍出高價,而倫敦、巴黎、日內瓦甚至紐約對特殊的編號似乎從來沒有特別高的興趣。從中也不難看出東西方買家觀念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