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透露中國公司上市過程中的灰色交易,有人因上市發財,有人卻因上市而面臨破產。有關文章寫道,在敲響上市鐘聲的那一刻,幾乎所有人的理解都是上市公司董事長已經獲得了數億財富,可以直接退休了,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從那一刻起,他才剛剛走出個人破產的邊緣。因為在公司掛牌之后,他不用再擔心無法填補上市過程中留下的財務窟窿。這些財務窟窿是怎么形成的呢?大部分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大股東,在上市過程中都留下的高達一兩千萬的“不能說”的費用,因為無法走賬,基本都被上市公司大股東個人兜底了,而這個財務窟窿將耗光大部分做制造業起家的大股東的畢生積蓄。
“不能說的費用”之一是財經公關費用,一般上市公司IPO時的財經公關費用從400萬到1000多萬不等。“所謂的財經公關費用其實就是打點媒體關系,除了幾家證券報的費用可以從承銷費里面扣除,其他的費用大部分需要打點各路媒體的各路人等,有些是廣告投放,但更多的是現金,形成了不能說也說不得的巨額費用。”據悉,目前關注IPO的媒體在200家以上,最近兩年每年約300家的公司批量掛牌正催生了IPO產業鏈中財經公關這一巨大的市場。由于這些媒體本身魚龍混雜,還涉及到大量的代理公司,即使是正常的廣告投放,很多連個基本的發票都沒有。有上市公司老板感嘆,“對于做制造業出身的人來說,財經公關報出的幾百萬的巨額費用很難接受,但保代(保薦代表人)不同意,說有些瑕疵被媒體放大后影響很大。幾經溝通后,我說能不能把絕大部分從來沒聽說過的小媒體給砍掉,但保代說,經過網絡轉載后,已經沒有大媒體和小媒體之分了,預審員只要搜索一下,瑕疵就全都出來了”。
“不能說的費用”之二是,打通各級政府對擬上市公司的關卡費用,這也是一筆很大的支出。“現在國家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很大,但只要是需要政府批準的,都需要各路打點,有時候申請個普通的資格,都需要打點幾十萬而且還不一定能辦成。此外,在準備期長達兩年的時間里,市政府、區政府等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懷、行業協會的調研等,送些禮品是必不可少的,為了保持財務報表的規范,有些也走不了賬,雖然單筆金額不是太大,但長期下來累計的費用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