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CPI指數走低,而中國政府在1月內連續2次下調利率,表明中國政府的宏觀政策指向中,保增長又重新回到首位。而外匯占款的貨幣被動投放渠道,決定了作為主要“沖銷”手段的存準率調整具有典型的被動性、滯后性特征。作為較能體現主動性和政策意圖的利率調整,其行為能夠比較一致地體現了當局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政策真實方向。
當前物價回落態勢已成定局。無論是商務部等其它機構公布的高頻數據,還是機構的預測和居民預期,所有指針均指向了物價水平的持續回落態勢。當前的物價形勢已不再是年初的控通脹,而是“反通縮”。筆者早在去年12月就指出,2012年價格波動回歸正常后,下半年通貨緊縮的“幽靈”將重現:2012年經濟低迷造成了需求的不足,需求不足導致物價持續上漲動力不再,物價變動將回歸正常;在中國物價變動的季節性規律作用下,2012年年中將發生通脹向通縮的轉變。
雖然當前的通縮現象實際上僅為統計現象,是中國物價變動季節性規律作用下基數差異的結果。但是通縮對居民和企業的預期影響,將使經濟進一步陷入低迷境界。理論上,經濟低迷加上通貨緊縮對經濟復蘇是十分不利的——低物價將導致企業投資意愿和居民消費意愿下降。
您已閱讀31%(491字),剩余69%(107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