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日的好時光,各國經濟以接近趨勢水平的速度增長,央行貨幣政策的內容就是設定利率。而如今,貨幣政策已成為一個包含量化寬松、放松信貸、提供流動性、審慎控制和債務管理等多項內容的復雜組合。隨著各國經濟陷入停滯,利率接近于零,央行開始嘗試以其他途徑引導銀行放貸、鼓勵企業貸款。一個實際情況是,維護金融穩定、使經濟恢復增長取代了通脹控制,成為央行的優先目標。這就造成了兩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缺乏相關的經濟理論。與利率方面的海量文獻相比,關于這些非常規工具的傳導渠道、滯后效應以及最終給經濟和分配領域帶來的影響,我們知之甚少。這些工具中有些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央行的標準工具,但可惜經濟史已被我們遺忘,而且不管怎樣,從那以后世界都已發生了改變。在未得到實證研究有力支持的情況下,政策制定者依靠經濟模型來預測不同政策選項的效果,是很危險的。這就是“乘性不確定性”的一個典型例子——對付這種不確定性,最佳策略是萬分謹慎地行事。正如艾倫?布林德(Alan Blinder)所說,“估計你應該做的事情,然后少做一些”。問題是,媒體在一刻不停地鼓吹采取政策推動經濟增長,可是沒幾個人會公開支持讓通脹上升。央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為它們比政客擁有更大的行動自由,尤其是在成員國各有各的議會的歐元區。
央行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政策協調問題。歐元區面臨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經典問題:應該先改善政府的預算狀況,還是先讓歐洲央行(ECB)和歐洲穩定機制(ESM)為銀行提供更多的支持。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上次的會議紀要顯示,有些委員主張應該等一等,看看財政部近期“為放貸提供資金”計劃以及金融政策委員會(FPC)放松流動性的建議會對銀行放貸活動產生何種效果,然后再決定是否進一步推出量化寬松措施。從中可以看出這兩個委員會目前彼此獨立而產生的混亂,一些委員同時在這兩個委員會任職。這不但給予英國央行(BoE)行長和央行其他內部人士過大的權力,削弱兩個委員會中外部委員的影響,而且可能導致政策縫隙(policy gap)和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