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時說句“我早就這么告訴過你們了”,會讓人產生優越感。上周就是這樣的時刻。5年前,我最早與邁克爾?麥肯茲(Michael Mackenzie)等英國《金融時報》的同事一起,嘗試揭開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市場丑陋的一面。
當時,我們遭到了英國銀行家協會(BBR)以及巴克萊(Barclays)等大銀行的強烈批評,他們指責我們在“散布恐慌”。但現在我們知道,在英國銀行家協會氣勢洶洶的背后,真實情況比我們所認為的還要糟糕。正如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公布的郵件所顯示的那樣,自2006年以來,巴克萊的一些交易員就在更高層經理的鼓動下,不間斷且無孔不入地企圖操縱Libor市場。而且,巴克萊可能不是這么做的唯一銀行。
無疑,有些金融家對此會輕描淡寫,將其歸咎于少數流氓交易員的作為。同時,按照銀行業的慣例,在電子郵件中自留罪證的較低層員工已被解職。但是,這些被曝光的情況的整體象征意義,無論怎么評價都不過分;因為它們暴露出現代銀行世界核心的一種狂妄自大。
您已閱讀26%(436字),剩余74%(125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