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的發展一直乏善可陳,資產總額占中國整體銀行業資產總額的份額并沒有明顯增長,國際金融危機后還出現了下降。據統計,2001年在華外資行的資產份額占比為1.82%,到2011年其資產份額占比為1.93%,過去10年中國外資銀行市場份額僅增長0.11個百分點,甚至比國際金融危機前所達到的2.38%峰值還下降了0.45個百分點。
不僅如此,受世界經濟不景氣影響,已進入中國的外資行也出現撤資的趨勢。2011年,蘇格蘭皇家銀行已基本撤出中國零售銀行市場,與此同時,匯豐銀行的大撤退同樣引人注目。事實上,外資行的撤離不僅體現在業務方面,資本市場上國有銀行的外資戰略投資者也呈現全線撤退的格局,高盛、美國銀行、淡馬錫等機構近年來均有大幅減持銀行股的舉動。
分析外資行撤離中國的舉動,需要從以下兩方面看待。在零售銀行方面,外資行強龍難斗“地頭蛇”,拉存款缺少網點,投貸款受制于渠道,傳統優勢為跨國企業提供信貸則因金融危機導致需求銳減。再加上外資行的經營成本普遍高于中資銀行,聲譽又因近年來QDII理財產品表現慘淡遭受損害,綜合因素作用下,外資行在競爭中敗給中資銀行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資本市場上,一方面,外資行戰略持有中國銀行股已到收獲期,另一方面,中國銀行業業績可能已經見頂,戰略性地拋售能夠更好地保護利潤。
您已閱讀38%(569字),剩余62%(93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