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將一群高智商的人鎖在一個房間里,然后交給他們一個簡單的任務,那么結果會怎樣呢?智商降低是結果之一。弗吉尼亞理工學院(Virginia Tech)和其他幾個機構在冬季撰寫、最終發表在《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刊物上的一項研究,試圖探索人們在社會壓力下如何思考。平均智商為126的研究對象,被分成解決問題的若干組,他們的工作受到評委的評判。于是一種強弱順序就形成了。表現較差者的大腦中控制擔憂情緒的部位反應非常活躍。大多數男性成為表現較優者,大多數女性成為表現較差者,但沒有真正表現出色的。于是科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小集體里,個體的認知能力有所下降,而如果個體感覺地位下降,這種效應就更明顯。”換句話說,他們變蠢了。
這證實了一個常識。或許你可以通過降低“智能”與一個比較遲鈍的人交流,但你無法創造自己并不具備的“智能”與一個更聰明的人交流。然而,這是很久以來科學家首次對群體思維給出負面評價。現在時興群體思維。過去的一二十年,各方拋出很多事例,高度贊許“潮流效應”、“思維的集體意識”、以及“群體智慧”。那么這些是嶄新的見解,還是一個正在消退的認知科學的趨勢?
二者都是。確實是有某種叫做“集體智慧”的可衡量的東西。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學院(MIT)以及其他幾所大學的科學家共同開展了有關“集體智慧”如何運行的一項有趣研究,并發表在兩年前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作者們首先描述“g”概念,即“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英國心理學家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于1904年提出了“g”,表明幾乎所有的腦力勞動都是正相關的:如果你擅長于數學,那么你更有可能成為一位優秀的詩人。由于我們不覺得是“腦力勞動”的很多事都有一個智慧成分,因此如果你擅長于詩作,你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士兵或者是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