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策風向的轉變引起了市場的熱議,經濟增長該怎樣“穩”,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依慣性思維,結合中國發改委加快審批速度的事實,有研究機構稱,中國將進行“4萬億2.0版”,政策刺激的總規模可能將達到2萬億。不過,該說法旋即被發改委否認。貨幣政策也是討論的核心,降息預期增強,有評論認為信貸投放將加速。但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的表態澆滅了信貸寬松的預期,他稱,目前國務院沒有也不大可能發出要求銀行增加信貸投放的相關指令。在此之前,2008年末4萬億剛剛啟動時,決策層曾召開會議明確要求銀行加大信貸投放,隨之而來的是,各大行紛紛高調表態加大信貸投放以保增長。
不是“4萬億2.0版”,也非信貸開閘,決策層將采用怎樣的措施阻止經濟進一步下滑,保住7.5%甚至“保八”?這的確令人費解。縱觀時下中央政府提出的一攬子政策,“新36條”的實施細則與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當為重頭戲,結合自2011年11月換屆后方興未艾的證券市場改革,答案呼之欲出:要穩增長,先要穩信心,在經濟不景氣時,信心尤其珍貴!
原理很好理解,現代經濟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有信心,便有了借貸,這是貨幣的創造,可同時滿足生產與消費,保持經濟體正常與良性循環。穩信心可謂是對癥下藥。目前的中國經濟明顯缺乏信心,信貸需求疲軟,不是央行卡著不讓發,而是銀行找不到好項目,存款也因信心不足持續流出。資本市場也缺少信心的支撐,股市不振,人氣不旺,錢多的不參與,變成散戶集中營。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4月,A股自然人持倉賬戶數約為5600萬,流通市值10萬元以下的賬戶占比84.83%,正是信心不足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