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所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都能像日本那樣快該有多好。遺憾的是,日本自身也不太可能在多長時間內保持之前那么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今年第一季度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 1%的環比增速(同比增速為4.1%),似乎只是曇花一現。日本對環保型汽車的補貼以及震后重建的拉動作用將逐漸消退。歐洲需求疲軟以及海嘯過后核電站關閉導致的電價走高,將對日本經濟產生更為嚴重的沖擊。再加上人口老齡化對經濟活動造成的拖累以及社會保障支出的增長,日本實在沒有自滿的本錢。
最重要的是,日本必須提高潛在經濟增長率——不管是實際增長率還是名義增長率。名義增長要求存在適當的通脹,而日本已經連續15年沒有出現通脹了。在這方面,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出臺了通脹“目標”,將目標通脹率設為1%——盡管它并不情愿這么做,但這也算得上是一項進步。為實現這一目標,日本央行采取的措施必須更富想象力——而且,在適當的時候應考慮把目標通脹率上調到2%。如果名義增長率可以連續幾年保持在3%至4%的水平,肯定有助于降低公共債務相對于GDP的比例——這一比例目前已達到200%,令人憂心忡忡。
當然,日本不是希臘。日本是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95%的債券由國內投資者持有,因此發生資本外逃的可能性比希臘低得多。但是,日本政府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是靠借款支撐的,因此它有必要制定中期計劃,增強日本財政的可持續性。日本首相野田佳彥(Yoshihiko Noda)力推的提高消費稅法案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日本現行消費稅率為5%,野田佳彥計劃到2014年將該稅率提高到8%,到2015年提高到10%。即使通過該法案要他以丟掉首相一職為代價,他也應當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