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陳光誠走出美國使館的消息時,我正坐在重慶的沙坪壩公園的湖畔茶館里,眼前赫然矗立的是一尊自由女神像。它大約八米高,由灰色水泥塑造,紅磚的底座,左手持法典,右手高舉火炬,只是面部有點過分陰沉。
在湖中泛舟的青年男女,就這樣經過她的身旁,沒人會多看她一眼。在中國各地,有很多這樣的自由女神像,它出現在主題公園里,也出現在標榜品位的住宅區。沒人會關心她左手所持的法典上是否刻有1776年7月4日,或是右手高舉的火炬到底意味著什么,它像巴黎的艾菲爾鐵塔、英國的鄉村別墅一樣,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美國在中國的形象一直在變,在重慶的感受尤深。70年前,這座城市是蔣介石的戰時首都,自由中國的象征,美國是中國最重要的盟友,甚至是拯救者,它提供軍事物資、作戰指導甚至思想方式。當時在此的新聞記者白修德發現,國民黨政府幾乎由一群美國大學畢業生掌管,他們幾乎都是美國理想與美國生活方式的孜孜追求者。而45年前,這里是全中國武斗最激烈的城市,青年人高喊著毛澤東語錄與反美口號,把城區變成了戰場,他們還期待能把中國革命輸出到全世界,要把紅旗插到白宮上。而當鄧小平開始了開放政策,美國再度變成了中國效仿的目標、靈感的源泉,這一高潮出現在1989年初夏的天安門廣場上,學生用泡沫塑料雕刻了自由女神像,以象征他們追求的目標——他們要的是美國式的自由與民主。在那一刻,美國不僅象征著軍事、經濟上的權威,更代表著巨大的道德感召力。或許正是這一點,令美國與歷史中的其他強權不同。
您已閱讀41%(621字),剩余59%(89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