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周,我正在讀蔣勛。在解讀《富春山居圖》之后,蔣勛已經成為兩岸最為火爆的美學專家。恰值他的《蔣勛說唐詩》和《蔣勛說宋詞》出來,我就自然欣欣然買了。
正當我讀得高興的時候,突然間在微博上看見《上海書評》上刊出了江弱水的批評文章《撕扇記:美言不信的蔣勛》,指摘蔣勛在幾本著作中信口開河,許多文字與講稿與歷史記載頗有出入。大驚失色之下,我馬上拿書出來與文章一一印照。果然。后來雖則有人為蔣勛鳴不平,說道其間的許多錯誤,無非是因為幾本作品都是蔣勛演講的輯錄,口語失誤難以避免。但是按照江弱水的考證,許多錯誤自然遠非口誤可以遮掩,而分明是知識性的錯誤。如果在演講時的謬誤確可原諒,但是輯錄成書時依舊保持這些重大的錯誤,就自然不是口誤可以搪塞得過去的了。
作為專家,自有其不可推搪的知識傳授責任。譬如一個中學語文老師對自己的學生也說道,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田園將蕪胡不歸”,只是表達了陶淵明向往田園生活,實際上他是不種田的。那么這是對學生的欺騙,還是口誤呢?而如果學生們采信了這一蔣勛式講解,這豈不意味著2000年來陶淵明的神話不過是一個大騙局?
您已閱讀18%(469字),剩余82%(215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