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民主國家,愿意實施在經濟上造成痛苦的政策,極少是一條能夠取信于人的途徑。投資者將拒絕相信這些政策能夠持久。一旦他們得出這種結論,政策的可信度就消失了。
我在1992年領悟到這個道理。當時英國經濟陷入衰退,英國政府對歐洲貨幣體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匯率機制成員義務的承諾開始受到質疑。許多人原本以為,在英鎊面臨壓力時,提高利率的意愿可以恢復可信度。但事實恰好相反:幾乎沒有人認為造成痛苦的政策能夠得到持續。政府無法為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承諾增強可信度。
在看待英國政府現在面對的政策選項時,這些歷史經驗為我提供了借鑒。贊成繼續推行既定的財政緊縮措施的意見是,如果沒有財政緊縮,經濟政策就會喪失可信度,政府債券利率就會大幅提高。我懷疑最終發生的情況會恰恰相反。如果缺乏有望恢復經濟增長的政策,既定的財政緊縮措施本身就無法取信于人。投資者會認為,在一場持久的經濟低迷期間,削減財政赤字的企圖最終會迫使路線變化。承諾實現不可信的目標,反而會削弱可信度。
您已閱讀27%(438字),剩余73%(116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