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計劃時期人民幣匯率固定與高估體制為起點,中國匯改的基本任務是要建立受國際收支基本面條件和匯市供求基本關系決定的有管理浮動匯率制。轉型兩大階段改革取向大相徑庭:1994年之前是如何通過持續大幅貶值使早先高估匯率逼近大體均衡,晚近時期則是如何因應可貿易部門生產率追趕要求容納趨勢性升值使匯率不至于過度偏離動態均衡。
兩個階段都伴隨爭議。目前第二階段爭議仍未完結。從2001年8月,英國《金融時報》發表題為“中國廉價的貨幣”署名文章算起,人民幣升值爭論已有十余年歷史。以這一爭論2002-2003年在國外擴大發酵并在中國引起熱議為發端,距今也已有近十年時間。
其實起先爭論涉及一些問題早已有結論。比如早先反對升值一個重要觀點,是認為中國外匯儲備不多,拒絕升值多積累儲備挺好。隨著2006年底外匯儲備過萬億美元,后相繼過2萬和3萬億美元,“儲備不足論”早已銷聲匿跡。現在問題倒是,升值會定義性導致儲備賬面價值縮水,反轉成為牽制匯改的因素之一。
您已閱讀17%(416字),剩余83%(207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