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初期以來快速騰飛,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這早已是不爭的事實。1978年至今,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7%,并在2010年一舉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早在2006年就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國,2009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2011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煤炭進口國。再考慮到中國鋼鐵、太陽能光電板等工業(yè)品產量及風電年裝機容量高居全球第一,而軍費開支、石油進口高居全球第二的現狀,不難理解為何還在金融危機中掙扎的歐美國家早已不再把中國作為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發(fā)展中國家看待。
與此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2010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了4270美元的水平,并首次超過世界銀行當年界定的中高收入(Upper Middle Income)國家3976美元的分界線,但是必須看到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僅僅才達到美國當前水平的10%。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中國離真正意義發(fā)達國家的距離還相當遙遠。鑒于中國經濟游離在傳統(tǒng)的發(fā)展中與發(fā)達國家的范疇之外,中國其實更適合被定義為一種特殊的混合經濟體(Hybrid Economy)。
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方面,中國“國富民貧”的現狀還很難被國內長期以來不包容的經濟增長模式所徹底改變。另一方面,中國的國家利益預計會越來越向發(fā)達國家陣營及能源消費國集團靠攏。毫不奇怪的是,中國政府幾十年來奉為金科玉律的諸多內政、外交準則已經和中國當前的政治、經濟實力越來越不匹配。因此,中國短期內在內政、外交方面都面臨著進行重大調整的壓力。對18大后中國新的領導層來說,這不但是他們即將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也是他們展現自己領導才能的一個歷史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