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季度中國GDP環比增速為1.8%,相應環比折年率出現罕見的連續兩個季度低于8%,已經下滑至7.4%,成為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最差的季度數據(2008年4季度GDP的環比折年率曾跌至4.3%,但隨后在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之下,迅速回升)。
對于罕見的經濟數據,無論是中國官方,還是坊間,均認為增速的放緩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必然,而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給出7.5%的經濟增長目標來看,也顯示了中國宏觀層對于放緩經濟增速的明確,因為就在2010年4月1日《求是》雜志刊登的溫家寶總理《關于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幾個問題》的撰文中,還在強調“從中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勞動力供求狀況看,經濟增長只有保持在8%左右,才能保持就業的基本穩定,低了就會出問題。”由此可見,自“九五計劃”首次明確提出“實現兩個根本轉變以來”,呼喊了30多年的經濟轉型如今已到了臨門一腳的階段,而這一腳究竟如何踢出就成為當前中國經濟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
如果說中國經濟走過的30年高速增長之路,是緣于人口紅利、制度性變革、全球化擴展等因素共同推動下的,中國后發優勢的逐漸釋放;而始自2008年的金融危機,則首先打破了中國既有經濟運行模式的外部條件,隨后又加速催化了內部結構性矛盾,而近期包括溫州民間融資危機、深圳的負增長、京、滬、穗、渝等城市財政收入的負增長在內的局部異變,則更直觀地映射出當前中國經濟轉型中的難題,因為這些發生異變的地區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經濟的排頭兵。如今排頭兵卻出現了“體力不支”的征兆,就好比足球比賽經過一系列傳切配合后,要臨門一腳之時,卻發現找不到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