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為富士康(Foxconn)的鴻海(Hon Hai),為什么要購買萎靡不振的電視機制造商夏普(Sharp) 10%股份,由此在日本作出其歷來最大的投資?拿出個人資金為這筆交易融資的鴻海創始人及董事長郭臺銘(Terry Gou),在這件事上頗為精明。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和蘋果(Apple)產品的主要組裝廠家之一,鴻海需要夏普的電視機技術。這筆交易通過一項聯合管理協議,讓鴻海直接染指夏普在日本堺市的LCD面板生產廠。沒錯,由于大屏幕顯示器供應量過大而需求下降,該廠目前僅開動一半產能。但這是郭臺銘著眼于長期的防守舉措。作為蘋果iPhone智能手機和iPad平板電腦的生產商,鴻海依靠蘋果實現五分之二的銷售。不過,在iPhone業務領域,鴻海現在面臨另一家臺灣電子廠商和碩(Pegatron)的競爭。雖然與蘋果的關系近年為鴻海帶來了強勁的營收增長,但依賴一家客戶是有風險的。況且銷售增長近年在放緩,過去五年期間,鴻海營業收入的年復合增長率為20%,比此前五年降低一半。
電視機業務是一種不錯的對沖。鴻海已經買下索尼(Sony)的大部分電視組裝業務,目前有大約6%的營收源自為這家日本企業組裝電視機。鴻海也持有臺灣電視機面板生產商奇美電子(Chimei Innolux)的股份,但奇美缺乏夏普在面板制造領域掌握的先進技術。與夏普達成的交易彌補了缺失的一環。而且,如果蘋果決定推出其吹噓已久的iTV,鴻海憑借其長期業務關系將處于有利地位。與周二收盤價相比,郭臺銘也許為夏普股份支付了11%的溢價,但夏普股價處于30個月低位。這筆交易是劃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