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在《外交》(Foreign Affairs)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激怒亞洲人的文章——《亞洲奇跡的神話》(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在該文中,克魯格曼提出,新加坡等國家看似非凡的經濟增長實際上并沒有那么神奇。他說,這種增長并不是生產力提高所致,而完全是可計量投入(即勞動力和資本)增加的結果。
克魯格曼的文章激起極大的憤慨。亞洲一些領導人認為,自己正引導本國經濟實現(xiàn)異乎尋常的轉型。克魯格曼的觀點令這些領導人難以接受。他們認為自己是創(chuàng)造經濟奇跡的政治家,而非受益于有利人口條件和高儲蓄率(勤儉的亞洲人民儲蓄的資金可用于建工廠、修路)的幸運兒。
有利的人口條件可能是實現(xiàn)高增長的前提之一。但僅憑這一點還不夠。上世紀70年代,一些人口狀況與同時期東南亞國家類似的拉美國家,增長率卻遠遠低于前者。一個國家要實現(xiàn)高增長,至少要有個表面上過得去的政府,即便只是為了讓人民相信他們的儲蓄不會被充公或被高通脹侵蝕。
您已閱讀25%(437字),剩余75%(128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xù)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