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步入一個艱難的轉型期,既要降低經濟增速,又要改變增長模式。這是我從今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China Development Forum)得出的結論。此外,這可能既是一種經濟轉型,又是一種政治轉型,這兩種轉型還將以復雜的方式互相作用。中國過去在共產黨領導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不一定確保未來會同樣成功。
讀者不必相信我的話。但他們可以相信即將卸任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3月14日的講話:“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改革和建設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社會上新產生的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
這些政治問題當然非常重要,但經濟轉型本身已經足夠艱難了。中國正在結束經濟學家們所說的“粗放型增長”——指依靠增加勞動力和資本投入實現經濟增長。中國現在必須轉向“集約型增長”模式,依靠技能和科技的提高實現經濟增長。由此帶來的一個后果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率將從過去30年平均每年近10%的水平大幅下滑。中國粗放型增長的本質加大了這一轉型的難度,尤其是超高的投資率以及嚴重依賴于投資作為需求來源(見圖表)。
您已閱讀25%(503字),剩余75%(155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