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亞洲科技類供應商們在聚會上說:“我是那家伙的伙伴(I'm with him)”,言下之意就是“我是蘋果(Apple)的供應商”。在這家美國巨頭今年首次披露供應商名單之后,那些試圖冒名混入聚會的人立刻現形了。不過,隨著蘋果上周推出全新iPad,有一點正漸漸明晰:蘋果這塊招牌帶來的也并不全然是好事。
就以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商——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又稱富士康(Foxconn))為例吧。這家臺灣集團是全球遙遙領先的iPhone和iPad裝配商。根據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的數據,在預計將于今年晚些時候推出的新版iPad和iPhone的推動下,鴻海今年的收入估計將達3.5萬億新臺幣(合1180億美元),其中為蘋果代工的收入將占五分之二左右。不過,鴻海也面臨著“槍打出頭鳥”的風險。蘋果由于受到媒體的壓力,委托非營利組織美國公平勞動協會(Fair Labor Association, FLA)調查自己的供應商。FLA針對深圳“富士康城”和富士康成都工廠的調查報告即將發布。1月份,武漢的富士康工人針對工作條件舉行了抗議,這使人想起兩年前富士康工人的一連串自殺事件——在那之后,富士康給工人漲了一倍的工資。上個月,鴻海出人意料地宣布,將給中國大陸工人加薪,加薪幅度達四分之一,這一措施會涵蓋鴻海100多萬名工人中的逾五分之三。鴻海沒有透露加薪的原因。其工資水平早已比中國法定最低工資水平高出不少。匯豐(HSBC)表示,鴻海勞動力成本占其銷售成本的比例,將從原先的4.5%升至現在的將近5%。鴻海的營業利潤率只有3%,因此,勞動力成本的任何上升都會帶來切實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