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大陸官員都在談支持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更成為“兩會”的重要議題。以國際經驗來看,支持中小企業必須恒久、全面、無止境,必須成為全國性的“文化”。因此,不止“兩會”要談,各級政府也要談,不僅現在談,未來也要談。
中小企業在各國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例如,美國90%的新增就業人口是《財富》雜志500強之外的企業創造的。意大利的鞋業、服裝業中小企業發達,造就該國的財富和名聲。“亞洲四小龍”里,臺灣和香港都是靠中小企業達到20世紀70、80年代的繁榮,享有經濟奇跡之名。
相反地,韓國靠大企業起家,三星、現代、LG固然揚名國際,但韓國在經濟危機里受到的影響也比臺灣、香港嚴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這幾家大企業遭逢巨大沖擊,裁員,產品滯銷,延展債務。幾家韓國大企業如韓寶鋼鐵、起亞都宣布倒閉。因此韓國“在四小龍”中受創最重,1998年經濟成長率負6.0%。臺灣經濟不但在1997金融風暴當年增長5.8%,1998年也有4%的增長率,中小企業分擔風險是原因之一。
您已閱讀21%(429字),剩余79%(162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