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默頓?索洛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因為對于經濟增長理論的重大貢獻,榮獲1987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對于索洛的貢獻,其實是有很多批評的,尤其是制度學派的學者,批評其研究的是增長的表象,而非增長的原因,誤導了后人研究的方向。甚至索羅本人,也表示對于制度變遷的重視不夠。
要理解索洛模型的是是非非,還要回到索洛模型本身。索羅用一個簡單的生產函數還描述經濟增長,產出是投入的函數,投入包括資本、勞動、和生產技術。在生產技術給定的條件下,產出由投入的數量決定。由于資本和勞動的邊際產出遞減,長期內的經濟增長由技術進步決定,而索洛模型里面技術進步是外生給定的。在索羅模型里,如果假定不同的經濟體采用相同的技術,那么不同的經濟體都會趨同到接近的收入水平。
對于索洛模型的批評,首先來自這個“趨同”的假說。實際當中觀察到的,并不是趨同,而是分叉。遠的不說,二戰以來的經濟增長速度,高收入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比其他國家還要快出約1.2個百分點,75年來實際收入差距拉大了一倍以上,呈現明顯的分叉而非趨同特征。世界主要地區中,只有亞太地區的平均速度比OECD國家快,日本、亞洲四小龍、中國的先后發力,功不可沒。
您已閱讀24%(504字),剩余76%(156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