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日本豐田汽車(Toyota Motor)總裁豐田章男(Akio Toyoda)對日本最看重的經濟資產——競爭力和制造能力——發表了直言不諱的評價。“從邏輯的角度來看,”他在宣布對豐田國內業務進行重組時說:“在日本制造是不合理的。”日元的大幅升值,導致豐田重組在資金方面消耗巨大。
“日本公司(Japan Incorporated)”的辦公室和工廠里都敲響了警鐘。匯率、去年海嘯造成的電力短缺、不利的稅收和貿易政策,以及中國和韓國的強勢崛起,都使得過去從未受到挑戰的日本汽車和電子制造商面臨日益增大的壓力,被迫向低成本生產地撤離。政客、商界領導人和媒體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為日本戰后經濟增長做出巨大貢獻的工業可能陷入無可逆轉的下滑——而日本擺脫20年經濟低迷的希望也將隨之破滅。“我們正處于空前的空心化危機中,”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Yoshihiko Noda)去年9月表示。
對制造業下滑感到絕望,并不是什么完全新鮮的事情,也不是日本所獨有的。與其它富裕國家的情況一樣,參與實物產品制造的工人比例多年來一直不斷下降:從1970年的27%,降至當前的17%。根據總部位于巴黎的經合組織(OECD)的統計數據,日本的這一比例處于英美(僅十分之一的工人從事制造業)和德意(這一比例為大約20%)的水平之間。
您已閱讀15%(554字),剩余85%(326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