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背后常常伴有陰影,就中國而言,在它經濟增長的奇跡背后,巨額地方債的陰影揮之不去。據官方估計,中國的地方債規模自2007年至今已上漲兩倍,對這個數字人們仍有爭議。2010年,中國的地方債達到14萬億元人民幣(合2.194萬億美元),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5%。
估算結果之所以帶有如此大的不確定性,原因之一是中國地方政府本來就無權借債。然而,盡管官方明令禁止,但對于地方政府通過所謂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從銀行貸款的行為,中國中央政府卻予以默許。大部分地方債的擔保情況糟糕:有些債務由土地擔保,而一旦經濟增長減速,目前土地高昂的價值便可能嚴重縮水;其他一些債務用于投資購買非生產性資產,這些資產不大可能產生足夠的收入來償還債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中央政府提出允許有限數量的地方政府直接發債,這是自1994年以來的第一次。這個轉變令人矚目,也受到歡迎。這應當能迫使地方政府在財政方面更加透明化,反過來這也有望規范它們的貸款行為。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將使投資者可以區分哪些地方政府量入為出、哪些肆意揮霍。這應該會促使地方政府削減債務,并更好地利用籌得的資金。
您已閱讀57%(482字),剩余43%(37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