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自不同。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股市。
當各國股指輪番上漲時,從業界到媒體,大家異口同聲的稱贊技術進步的不可阻擋,經濟高速增長的輝煌前景,以及“永久”馴服了通脹和經濟波動的英明的央行。當股指如今年這樣頻遭大變,疲弱無力時,人們則開始講起各自的悲觀故事來。發達經濟體哀嘆復蘇的乏力與不知路在何方的迷茫,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則在轉型壓力造成的慢性焦慮之外,更添上了一層通脹高位反復的燃眉之憂。人們偶爾碰到交流一下各自悲觀的故事,更增傷感,哀嘆股市無望,不如度假去也。
對中國通脹的擔憂無疑是有道理的。業界本來預期通脹在6月見頂,結果7月份CPI繼續微升,擾亂了部分市場參與者的預期,準備金率繳存范圍的擴大無疑是雪上加霜。勞動力供應緊張的問題仍將長期存在。美國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QE3)看起來是個時間問題,歐洲債務危機的最終解決似乎也逃脫不了至少是部分債務的貨幣化。回想2010年下半年QE2推出后大宗商品價格的暴漲,人們不由得對輸入性通脹的前景憂心忡忡。在這種內憂外困的環境中,我們理解市場關于通脹和中國經濟增長真誠的擔憂。
您已閱讀17%(473字),剩余83%(239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