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房子,是當今中國人心頭永遠的痛。價格像火箭一樣飆升的房子令人望而怯步,“一套房子消滅一個中產”的說法毫不夸張。留在一線城市眾多的大學畢業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很難憑借自己的力量在短時間內置房,除非借助家人及親戚們的經濟力量。即使這群被外界稱為“準中產階級”的人買了房,也成了名副其實的“房奴”,身上背負著沉甸甸的房貸月供,稍有閃失就有可能斷供。房價仍在繼續攀升,人們對房地產市場非理性繁榮心存恐懼,害怕終有一天房地產崩盤將給社會帶來無法預料的嚴重后果。這一天遲早會到來。
沒有誰知道這一天會在什么時候到來,但不可否認的是,不斷攀升的房價改變了我們對整個社會的看法,伴隨著看法的改變,亦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中國傳統婚姻的價值觀。如果我們仔細梳理一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婚姻觀的變遷史,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國婚姻加速呈現商業化性質,從最初的互利型,最后演變成自利型。自利型婚姻觀最顯著的特征是女性最希望的婚嫁對象是“有房男”,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兩人艱苦奮斗共筑愛巢的樸素想法。北上廣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四個一線城市的女性“嫁人要嫁有房男”的理念尤為突出。
這種“嫁人要嫁有房男”的理念不僅僅體現在女性在婚嫁方面更趨商業化,而且嚴重消解了傳統婚姻上法律賦予的一夫一妻制的社會合法性,在道德上則是陷入“家庭娛樂化”的困境。隨著房價的不斷上升,高到遠遠超越了多數人的購買力的時候,房子的性質就從一種普通居所性質的商品蛻變成了具有特別社會屬性的產物。房子一旦被人為的色彩涂上了特別的社會屬性,保障家庭和婚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四大功能之一的“住”功能就會異化。一線城市的女性在婚嫁方面顯得特別商業化,“嫁人就嫁有房男”的想法一點也不奇怪。一個女人嫁給了“有房男”就意味著自己符合了社會規范,就會被社會認可,也不會因自己的老公無房而被同事看不起,更不用擔心不斷上漲的房價給自己的心理造成很重的負擔。“嫁給有房男”的女性看中的就是房子上面被人為涂上的那層厚厚的社會屬性給自己帶來的好處,“住”的功能反到退而為其次了。租房和買房都可以實現“住”的功能,若從經濟角度來衡量,租房比買房更加實在與便利。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女性并不怎么贊同租房,更傾向于購房,這也部分地解釋了中國文化中的“面子工程”更適合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寧愿放棄部分合理、經濟、有效的生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