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完于都柏林舉行的國際統計節(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Statistics)——是的,真有這樣的活動——我忍不住想就對經濟數據的解讀和使用向年輕學者們提點建議。
永遠不忘問你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數據從何而來?”。“到2043年,英國的長途鐵路旅行據預計將增長96%。”注意這里的被動語態“據預計”是如何撇清了個人對于這一陳述的責任的。誰預計了這個增長?他們做出這一預計的根據又是什么?就我所知,到2043年,我們可能已經在使用飛行平臺了,或者因為石油短缺而被困在家里。這句話的作者又是從哪里獲得這種見解的呢?
“男性平均每7秒就會想到性。”研究人員是如何得出這一結論的?是通過詢問男性多久會想到性,還是問他們上次想到性是什么時候(平均3.5秒前)?他們有沒有給被采訪對象一個蜂鳴器,讓他們每次一想到性就按一下?他們如何確認那些反應的真實性?有沒有可能這不過是某個人編造出來的說法,然后就在未經求證來源的情況下被重復使用了?我在商務會議上聽到的許多數字都是這么來的。
您已閱讀29%(445字),剩余71%(107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