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8月里,英國經歷了兩場危機,一場街頭危機,一場股市危機。法國哲學家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三個世紀前就觀察到了這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他觀察的對象不是城市街頭或交易所里的某一伙人,而是獵人:“為了捕獵一只鹿,所有獵人都認識到,要想成功,每個人就必須堅守崗位。但如果有一只野兔碰巧進入某個獵人的看守范圍,他肯定會無所顧忌地去追捕野兔;并且,如果逮到了野兔,他幾乎不會在乎自己的行為是否導致同伴失去獵物。”
盧梭是較早對下述觀點提出尖銳批評的人:自利行為必定會造福所有人。如果打獵是為了逮住一只鹿,就需要建立共同價值觀,可能還需要建立某種等級制度來貫徹這些價值觀。如果沒有這種安排,晚餐桌上就只會有偶爾逮到的野兔。把“獵到什么就吃什么”的理念引入現代專業服務的人,不像是讀過盧梭的。同樣可以有把握地認為,從托特納姆區(Tottenham)砸碎的商店櫥窗里搶走電子產品的人也沒讀過。
兩種廣泛使用的經濟理論描述了收入和財富的分配。強權理論露骨地主張,人們搶到什么就得到什么:不論是從森林、股市、還是從商店櫥窗里搶。收入的分配體現著權力的分配。就歷史長河的大部分時期而言,情況顯然就是這樣——地主盡可能地盤剝佃戶,男爵盡可能地盤剝地主,國王盡可能地盤剝所有人。某某公爵六世很有錢,是因為某某公爵一世曾是非常成功的強盜頭子。另一種理論是,人們的收入反映他們的邊際生產率,也就是他們自身為商品和服務增加的價值。邊際生產率理論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對那些收入不錯的人來說:如果他們的收入是自身努力的結果,那他們當然配得上獲得這樣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