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連串經濟壞消息中蘊含的唯一好消息是,情況本來可能更糟:三大評級機構本來都可能調降美國的評級,股市本來可能下跌得更厲害,美國本來可能出現債務違約。人們普遍認為,在“大衰退”(Great Recession)發展到眼下這一最新階段時,情況惡化的可能性非常高,而政府手中卻沒什么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這一觀點的第一部分是對的,第二部分則不完全對。
整個危機期間、以及危機之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就事態的發展給出了條理清晰的解釋。危機前,美國經濟是由泡沫支撐的,全球經濟大體上也是如此。泡沫破裂后,留下的是過量的杠桿和房地產。因此,消費將持續疲軟,而大西洋兩岸現在實施的財政緊縮又使得政府無法去填補消費疲軟留下的需求缺口。鑒于此種情況,企業不愿意投資就不足為奇了——即使那些能夠獲得資本的企業也不愿投資。
當然,那些擔心政府手中缺少政策工具的人在一部分程度上是正確的。糟糕的貨幣政策讓我們陷入當前的困局,卻不能將我們拉出去。即使美聯儲(Fed)內的通脹鷹派人士能夠被降伏,第三輪定量寬松(QE3)也只會比第二輪(QE2)更加低效。即便是QE2,恐怕更多的作用也只是吹大了新興市場的泡沫,而不是給美國國內帶來多少新的貸款或投資。
您已閱讀28%(509字),剩余72%(133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