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租車市場,只要存在牌照管制,牌照就一定有價格,有價格就一定有交易市場。目前中國國內的牌照市場有兩類:一是政府作為賣方拍賣牌照;二是民間自發地形成牌照交易市場。對于政府而言,前者幾乎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就可以發一筆“大財”,很容易自發地導向管制市場。而民間自發形成的交易市場,實際上是將牌照投資金融化。只要政府不開放牌照,或者每年增發的牌照數量有限,牌照是相當不錯的保值增值手段。但,天下怎可能有免費的午餐?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成本也是有人分擔的。經濟學的規律告訴我們,如果不是使用者承擔成本,那只能是個壞的市場。
請看下面的分析。
天津市在上世紀90年代初,發放2萬張出租車牌照。當時任何人,只要具備一定的駕駛年限,購買一輛汽車,都可以申請運營牌照,不需要花錢。當時最便宜的夏利也要7萬塊錢,因此,這個門檻并不低。在最初的幾年,因為牌照數量相對過剩,司機們的收入并不高,政府出于“好心”,于90年代中期宣布封閉牌照市場。由此,進入牌照管制時代。
您已閱讀23%(421字),剩余77%(144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