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周,中國官員對美方同僚們所表現出的不負責任的邊緣主義感到憤怒,這是可以理解的。遺憾的是,在國際金融中,憤怒起不到什么作用。美國面臨的危險是:在上周二就債務上限達成協議后,圍繞該國糟糕的財政形勢的任何緊迫感都將煙消云散。而中國面臨的危險則在于,它不去吸取應有的教訓——即眼下是結束中國對美元依賴的時候了。
中國對美國可能出現違約感到擔憂,其原因顯而易見。作為美國國債最大的海外持有者,不管美國出現債務違約還是評級下調(編者按:標普已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下調),都將令中國蒙受巨大損失。然而,即便在上周達成債務上限協議之后,仍然存在這樣的風險:即美國債務將繼續增長,直至美國政府別無選擇、只能通過通脹來化解債務負擔。盡管對于目前已持有的美國國債,中國幾乎做不了什么,但中國可以反思過往的政策——問問自己是怎樣落入這個陷阱的,以及如何擺脫。
20多年來,中國幾乎沒有間斷地保持著經常賬戶盈余和資本賬戶盈余。這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外匯儲備的累積。然而,持續保持這些盈余顯然并不符合中國的最佳利益。一個人均收入位居全球100名之后的發展中國家,數十年來卻一直把錢借給全球最富有的國家,這有違情理。而更糟糕的是,作為全球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接受國之一,從本質上說,中國購買美國國債、而非進口商品和服務的做法,是在把自己高成本借入的資金又貸給其債權國。
您已閱讀44%(566字),剩余56%(70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