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本周跨越香港和深圳的邊境,與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會晤。人們對此的解讀可能過多。但這位美國國務卿通過“后門”進入這個全球第二重要的國家,似乎具有某種象征意義。
美國正尋求在亞太地區重建更為強大的影響力,這一地區在喬治?W?布什(George W. Bush)主政時期遭到相對忽視。美國希望該地區的貿易和外交關系符合國際準則(愛挖苦的人可能會說是美國準則)。但時代已變。該地區事務在越來越大程度上正按照中國的條件開展。例如,希拉里去年在越南的一次亞洲安全會議上表示,美國樂于在中國及其南海鄰國之間的爭議中擔任調停角色,對此中國政府作出憤怒反彈。盡管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外交和經濟方面仍具有重大影響力,但美國無法像以前那樣直截了當地維護其利益。
美國的戰略是,在不惹惱中國的情況下悄悄返回亞太地區的核心。這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在希拉里戰戰兢兢地踏上中國內地之前,她本周在香港的一篇演講暴露了美國這一微妙的政策目標。題為“亞太繁榮的原則”(Principles for Prosperity in the Asia-Pacific)的這篇演講,巧妙地避免提及中國,即使字里行間說的都是中國。出于對北京方面的尊重,她甚至在談及香港時都用詞謹慎,避免提及香港在走向更真正民主過程中受挫的進展。
您已閱讀32%(568字),剩余68%(120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