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到的一個有創意的“勵志方法”來自于一位中科院院士。他在一次講座中說,因為家里那時沒有鬧鐘,為了早起讀書,他創造出“尿療法”,就是睡覺前喝一大杯水,讓自己被尿意喚醒,然后讀書。聽到這個方法后,我馬上聯想到成語“頭懸梁,錐刺股”,但比較起來,顯然是“尿療法”更有幽默感。雖然現在的手機都有鬧鐘功能,但意志薄弱的時候,把手機藏進被子,因而錯過時間的事情也不是沒有。在一次需要凌晨四點起床的時候,為了雙保險,我嘗試過一次“尿療法”,睡前喝了一杯水,結果慘敗,凌晨2點半就起來了。這時我才意識到,“尿療法”的操作并不簡單,喝多少水,幾點喝,才能確保在幾點起,是長期實驗的結果,不是我這種偶爾為之的人能夠效仿的。找到一個方法,防止自己把鬧鐘藏進被子,才是我最需要的,比如,設十次鬧鐘等等。
想到“招數”這個題目,是因為我覺得為什么有的人心想事成了,有的人光想不成,區別很可能在于前者找到了方法,而后者沒找到。而在“想法”這個步驟上,大家其實都是半斤八兩。
拿寫專欄來說吧。這個活兒看上去簡單,但每周準點交一篇,并非易事。一個經常發生的情況就是,坐在電腦前好幾個小時,網上都繞地球好幾圈了,還是沒寫出來。我的辦法是,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給自己放一天假,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堅決扔掉這個任務。看個電影,在網上毫無目的毫無任務地閑逛,都可以減輕那種想寫又寫不出的焦灼感。而一天的輕松過后,一種小小的內疚感就會浮出腦海,并進而推動寫作效率。
您已閱讀60%(610字),剩余40%(40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