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邊,當我的筆記本電腦無法啟動的時候,我立即前往老市場邊的電子商品商鋪找家華人店維修一下——我不會說柬埔寨語,想同文同種的華人應該比較可靠些——店員是十多年前從福建移民過來的新移民,他拆開電腦以后撥弄了會兒就說我的硬盤壞了,要我40美元換了一塊新硬盤以后電腦的確可以啟動了,可讓我沮喪的是第二天從金邊飛到曼谷以后,我的電腦屏幕又沒動靜了。這次我找到酒店邊一家模樣鮮亮、有著泰、英兩種語言標牌的維修店,泰國店員和我磕磕巴巴的用英語溝通了幾句,他打開我的電腦,把一塊電路板上的幾個地方重新焊了一下就好了。這時我不由開始懷疑金邊那個店員的舉動,于是從包里拿出自己保留的那塊“壞硬盤”讓他換上,結果筆記本仍能照常工作。
金邊那個店員是有意忽悠我嗎?我寧愿相信是因為他一知半解,的確,柬埔寨、泰國兩地的經濟和服務業發展水平有很大差距,最明顯的就是從柬埔寨邊境滿是塵土的鄉間公路進入泰國,馬上就有了平整的泊油路,街道面貌也要干凈許多。
泰國和柬埔寨都活躍著數量頗多的華人,常常以經營商業、貿易為生。不過就我的觀察而言,目前在柬埔寨的華商更為活躍,華人店鋪之多超出我的想象,舉凡旅館、電子產品、服裝貿易等不少都是華人經營。華人移民柬埔寨有著悠久的歷史,宋元以來陸續有人前來,民國時期更是出現過高潮,據說是因為當時控制柬埔寨的法國人在當地大量開辟橡膠和胡椒種植,所以比較鼓勵吸引華人移民來當工人,到1949年華人已經多達42萬,占柬埔寨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不過1975年中國支持的極左紅色高棉掌權以后的三年,華人遭遇大劫難,經商的華人多遇到抄沒、被趕到農村強迫勞動,很多人累死、餓死、病死和被害,還有人不得不逃往泰國、越南設立的難民營。到1980年代以來柬埔寨形勢逐漸平復,華人和其他種族一樣才逐漸重新恢復生機。